《殯葬與生死》期末重點整理 (搭配平時作業題目) 題型:是非題 50% 問答題 50% 少華 整理
第二篇
CH.10
1. 殯葬學的內涵:[自然]、[社會]、[人文] 三大知識領域。
2. 公共衛生的定義:「預防疾病、延長壽命、促進身心健康和功效的科學與技藝。」
3. [遺體處理在公共衛生的原則]:在衛生條件安全無虞的情況下,讓遺體盡可能得以保存或修補,以提供親友瞻仰和緬懷。其基本原則乃是「視死如生」。
4. 遺體處理有理性與感性兩層意義:理性代表對「人死」的坦然豁達,感性反映對「死人」的不捨留念,要想二者兼顧,不妨讓「遺體美化」,而令「殯葬簡化」。
5. 遺體處理以自然葬法的理由:1.身體機能以及機能喪失的死亡均屬自然現象,2.以自然而然的態度處理遺體使其回歸自然。 具體作為:實踐樹葬或海葬等不立碑、不佔地的拋灑式環保自然葬。
6. 由「死亡經濟」分析所引申出:「計畫死亡」的理念。
7. 依〈殯葬管理條例〉第19、23、25條內容,闡述「環保自然葬」的精義:課本P.105第二段內容。
CH.11
1. 臨終關懷:廣義→泛指一切對臨終者的關懷照顧活動,誰都可從事。
狹義→指醫療照護活動中的一門專業,需領有專業證照者始能施行,正式稱作「安寧緩和醫療」。
2. 〈安寧緩和醫療條例〉立法通過:2000年。
3. 「緩和醫療」的定義:緩解病患疼痛但不作積極根治的醫療措施。
4. 「五全照護」:全人、全家、全隊、全程、全區。 「四全」:全人、全家、全隊、全程。
5. 醫護與殯葬的「臨終關懷」應該如何銜接:課本P.115第二段第4~10行內容。
CH.12
1. 「哀傷咨詢」的目的:協助喪家順利完成哀悼任務,恢復精神健康,促進心理衛生。
2. 「四大勢力」:1.行為主義學派 2.精神分析學派 3.人文主義學派 4.超個人心理學派。(課本P.122~123)
3. 西方與東方社會排解心理困擾的方式有何異同:課本P.124第一段第8~11行內容。
4. [本土化咨詢工作]:以「後現代儒道家」思想為依歸,來彰顯在多元化社會中,具體落實「有為有守,無過與不及」自我安頓的重要與必要。
5. 悲傷的來源:悲傷起源於失落,失落來自於依附。
6. 「哀悼任務」:接受失落、體驗悲傷、往者已矣、來者可追。前二者屬於消極任務,後二者為積極任務。
CH.13
1. 「殯葬管理學」:1.行政管理 2.企業管理 3.資源管理。
2. 一門專業所具備的條件:1.一定期限的嚴格教育 2.教育內容的理論基礎 3.團體內部的同行認定
4.從事專業的權威地位 5.利他主義的服務動機 6.同儕之間的強烈認同。
3. 殯葬管理:硬體管理→設施管理,軟體管理→服務管理。
4. 〈殯葬管理條例〉所包含的管理:1.殯葬設施設置管理 2.殯葬設施之經營管理 3.殯葬服務業之管理及輔導
4.殯葬行為之管理。
5. 「禮儀師」證照制度要求的專業條件:1.殯葬禮儀之規劃及諮詢。2.殯殮葬會場之規劃及設計。3.指導喪葬文書之設計及撰寫。4.指導或擔任出殯奠儀會場司儀。5.臨終關懷及悲傷輔導。6.其他經主管機關核定之業務項目。
CH.14
1. 企業管理的目的:永續經營。
2. 管理的基本任務:美國管理學家杜拉克:「提供工作者所需的共同目標、共同價值觀、適當的結構,以及持續的訓練及發展,促進他們共同創造績效,並對變革作適切回應」。
3. 企業的功能:生產、行銷、財務、人力資源、研究發展。
4. 管理的功能:規劃、組織、任用、領導、控制。
5. 「行政三聯制」:計劃、執行、考核。
6. 策略管理的目的:提出企業政策。
7. 「SWOT分析」:一個企業同時作內部環境(優勢與劣勢)與外部環境(機會與威脅)的分析。(內容參考P.143)
8. 殯葬業「賓至如歸」之意:把後事料理得圓滿且自然而然。
9. 「口碑」所反映:顧客對業者的認同,涉及「服務品質」與「顧客滿意」二方面。
CH.15
1. 〈殯葬管理條例〉根據什麼理念來架構:「以人文為中心,環境保護及生態保育為上層」。
2. 殯葬設施的核心價值:環境保護。
3. 殯葬服務的核心價值:賓至如歸。
4. 環境保護的理念落實於殯葬活動中,即形成:環保自然葬。
5. 現階段殯葬業者在硬體與軟體管理的具體作為:課本P.153第三段第5~9行內容。
6. 「生前殯葬服務契約」之定義:指當事人約定於一方或其約定之人死亡後,由他方提供殯葬服務之契約。
CH.16
1. 「殯葬文化學」的主要議題:1.歷史文化 2.思想文化 3.禮儀文化。
2. 請詮釋「生命禮儀」的內涵:課本P.162第1段第1~4行內容。
3. 台灣殯葬活動體現漢民族鬼靈崇拜和祖先崇拜的信仰文化,可歸結為:1.引鬼歸陰 2.祭祖安位 兩種途徑。
(可參考課本P.162第二段第4~13行內容)
4. 「三才」:天、人、地。
5. 「禮」必須具備的三個要素:禮義→行禮的抽象概念,禮器→行禮的使用器物,禮儀→行禮的儀節秩序。
6. 喪禮通過喪服與儀節的運用,所反映的意義與目的:盡哀、報恩、養生送死有節、教孝、人際關係之確認及整合。
7. 「殯葬活動」的本質:倫理的表現。
8. <殯葬管理條例>何時立法— 2002年。
CH.17
1. 人類心靈活動可分作[感性]、[理性]、[悟性]三層次,相對應的內涵則為[常識]、[知識]、[智慧]三方面。
2. 西方哲學最直接論及死亡是「存在主義」,間接反思死亡奧義則為「關懷倫理學」。
3. 現代化的特色:1.工業化 2.商業化。
4. 請對學習「殯葬與生死」此門課程,發表課後感想心得。
(1) 從題目來解釋,殯葬活動與生者之關係,生者應在何種文化背景下(後現代儒道家)處理死亡的事件。
(2) 殯葬活動與死者之關係,殯葬活動主要就是處理死亡的事件(道與術),死亡事件對生者有哪些啟發。
(3) 生與死之間的關係,對應於生死的態度(知識分子生活家) 與 儒家以孝、禮為核心的殯葬禮儀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